首页 足球频道文章正文

独家专访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,从奥运赛场到常春藤讲堂的非凡转身

足球频道 2025年09月30日 14:12 17 admin

巴黎的剑道上,他曾是身姿如电的凌厉剑客;纽约的校园里,他是手握书卷的哲学探求者,中国前男子花剑国家队成员费若秋,在经历了两个奥运周期的拼搏后,于2024年巴黎奥运会后正式退役,并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——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与体育管理双学位,这位被粉丝称为“旅法剑客”的运动员在哥大图书馆接受了我们的独家专访,娓娓道来他从竞技体育转向学术追求的心路历程。

“击剑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进攻,更是如何思考。”费若秋穿着简单的深色毛衣,坐在洒满阳光的窗前,语气平和却坚定,他刚刚结束上午的哲学研讨会,下午还要参与体育管理学的案例研究,这样的生活节奏,与过去十几年日复一日的高强度训练形成了鲜明对比,但他却显得无比从容。

1998年出生于上海的费若秋,自幼与击剑结缘,15岁入选国家青年队,18岁开始在国际赛场上崭露头角,2018年无锡世界杯,他一路过关斩将夺得银牌,成为中国花剑当之无愧的新星,2021年东京奥运会,他止步十六强,却因在赛场上展现出的卓越风度和战术智慧备受赞誉,2024年巴黎奥运会,他再次代表中国出战,最终带着第八名的成绩为自己的运动员生涯画上句号。

独家专访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,从奥运赛场到常春藤讲堂的非凡转身

当所有人期待他转型教练或进入体育体制时,费若秋却做出了令人惊讶的决定——申请世界顶尖名校哥伦比亚大学并被成功录取。“很多人问我为什么选择哲学,这个看似与体育毫不相干的学科。”费若秋微笑道,“但正是击剑让我意识到,所有身体技术的背后,都是哲学思维的支撑,每一次交锋中的预判、决策和应变,都是认知世界的微观呈现。”

哥大的学习生活并非一帆风顺,费若秋坦言,最初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语言和学术写作。“运动员时期大部分时间都在训练和比赛,虽然一直坚持学习英语,但面对康德、海德格尔的原著还是感到吃力。”为此,他每天坚持五点半起床阅读文献,每周参加写作辅导班,甚至请同学帮忙录制课堂内容反复聆听。“这种挑战不亚于准备奥运会,但同样令人兴奋。”

费若秋的日常安排令人惊叹:早晨六点到八点进行体能训练,保持击剑手感;上午参加课程和研讨会;下午在图书馆研读或完成小组项目;晚上则担任哥大击剑俱乐部的技术指导。“时间管理是运动员的必备技能,我只是把它应用到了学术领域。”他笑着说。

哥伦比亚大学体育部主任彼得·皮恩对此赞不绝口:“费若秋代表了新一代运动员的形象——他们不仅在赛场上追求卓越,更在学术领域展现出惊人的潜力,他的到来为校园带来了独特的视角和价值。”

费若秋的学术兴趣聚焦于体育哲学领域,特别是“身体认知”这一前沿课题。“我们如何通过身体动作来理解和表达世界?竞技体育中的直觉反应背后有着怎样的认知结构?这些问题的探索不仅有助于运动表现的提升,更能帮助我们理解人类意识的本质。”谈到专业领域,他的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,仿佛又回到了剑道上思考战术的时刻。

除了学术追求,费若秋还积极参与哥伦比亚大学与中国留学生组织的交流活动,分享自己的运动经历和转型心得。“许多年轻运动员面临职业生涯规划的矛盾,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诉他们,体育训练与学术追求并非对立,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。”

独家专访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,从奥运赛场到常春藤讲堂的非凡转身

展望未来,费若秋计划在完成学业后,致力于推动中美体育文化交流,并希望建立专门支持运动员学术发展的基金会。“中国正在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,这需要更多具备国际视野和跨学科背景的体育人才,我希望自己能成为这一进程的参与者和推动者。”

从剑道到讲堂,从巴黎到纽约,费若秋的转型之路展现了中国新一代运动员的多元发展与无限可能,他的故事告诉我们,体育精神的真谛不仅在于争金夺银,更在于不断突破自我、探索未知的勇气,在哥大古老的图书馆里,这位曾经的剑客正在书写人生新的篇章,用思考的力量继续着自己对卓越的追求。

正如费若秋自己所言:“剑道的长度是有限的,但思想的疆域是无限的,我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,继续前进。”

Copyright© 2022-2026 海星体育-高清实时赛事,尽在海星tv呈现 版权所有 HTML地图 XML地图 txt地图